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07-05 17:38:49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

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,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,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1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、敢于破除迷信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。然而,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,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,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、难点,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,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,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。

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:一是把握要求,设计教法。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,我就明确宣布:学习21课,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”这个结论。由于要求明确,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。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,别出心裁地把“习题训练法”和“情境提示法”有机地结合起来,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,充分利用形象,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,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。二是激发兴趣,调动积极性。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、变化,我时而发问,时而实物演示,时而板演图示,时而自读课文,时而分角色表演,时而巩固练习,教学方法新颖、多变,充分

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,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、乐学,情绪高昂,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,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。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2

自读自悟,释疑明理(教学接近尾声时,教师出示句子:“这时大家才明白,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,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。”)师: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,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 生:“这时大家才明白,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,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。”我读时强调“亚里士多德”,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,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。

生:“这时大家才明白,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,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。”我读时突出“大”和“全都”,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,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,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。

生:“这时大家才明白,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,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。”我还加一个“也”字,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,其他人更是如此,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

师: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?

生: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,我们也不要迷信他

生: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。

生: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,有一次预习“辉”字时,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“光”部,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“光”这个部首,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“小”部,今天学了这一课,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,有主见。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3

我在教小学课程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这篇课文时,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,我时常这样发问:“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,做做伽利略?”。

“能!”学生异口同声地说。我接着发问:“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,做伽利略?”思考了片刻,学生翟月蓦地站起来说:“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,不唯师是听,唯课本是从,敢于向权威挑战;又要像伽利略那样,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,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。”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接着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,并发表修改意见,让老师同学评议。她说:“课文中‘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,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’。这个句子,‘反复’与‘许多次’,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,意思重复,应删去其中一个。老师,您认为是吗?”我一愣:哎呀,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?我便引发同学讨论:“大家的看法呢?”话音刚落,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。有的赞同她的看法,有的却说:“‘反复’,是从不同方面、不同角度,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,做了一回又一回;‘许多次’,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,意思不重复。”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,都下不了结论。这时,她忽然转过话题问我:“老师,这两种意见,哪个正确?”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。

我想:说翟月的意见正确吧,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,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。说她的看法错误吧,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,确实重复呀!不删怎行?我首先肯定她敢于提出疑问,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,并夸她是班上的“伽利略”;同时回答道:因为句子用“反复”和“许多次”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、一丝不苟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是一种强调的写法,意思不算重复。回答结束,我说,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,希望同学们查,或问问其他老师、同学。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4

本课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、重难点,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,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,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。

本课的教学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

1、把课堂归还给孩子,这样老师也会轻松很多。这节课,我看到了四年三班学生们的风采,原本以为孩子的表达能力会有些欠缺,可是在这节课上,我发现了每个孩子的亮点,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就是这节课的成功的地方。

2、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:“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,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。”在本课教学中,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,情感的激发者,学习的引导者,以读书训练为经,语言文字训练为纬,以学生读、说、议、练、写,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,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。

3、品读2自然段:“那时侯,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,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。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,人们就会责备他:“你是什么意思?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?”知道亚里士多德那个时候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,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,我适时地引出布鲁诺的故事,让同学们对伽利略的行为既同情又敬佩,在读的过程中才会真情流露,情动辞发,

4、抓住第5自然段的两句话:“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,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!”

和“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,事实是无情的,会让他丢尽了脸!”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听到这样的议论所产生的疑问或者感想,吧学生引入到当年的情境中,重点突出伽利略的胆大妄为和固执己见,为后面实验成功后人们的反应做好铺垫。

5、在本课的尾声处我恰到好处地引用伽利略的另外一句名言:“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,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。”这既是对学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,又是对课始的一次呼应,还是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一股巨大的动力。

但是,课堂上,有些地方处理得还是欠妥当,如: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,由于我对学生了解不够深,没有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,在 ……此处隐藏7150个字……不错,所以我觉得我们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,孩子是我们教学的对象,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变化,才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以上,就是我研磨这节课的几点体会,精品课的研发任重而道远,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,让我们共同努力!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13

本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、敢于挑战权威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。我根据本文重点、难点,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,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,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。下面是我对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的教学反思。

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: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(第25课),本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、敢于挑战权威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。但是,要让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儿童理解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,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我根据本文重点、难点,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,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,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。下面是我对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的教学反思。

1、完成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的教学后,我有一种“下岗”的感觉:

《新课程标准》指出:学生是主体,老师是主导坐坐。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,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,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,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。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加深理解和体验,有所感悟和思考,受到情感熏陶,获得思想启迪,享受审美乐趣。

为了贯彻这一新课标教学理念,我对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这篇课文进行“重组”,即以“你喜欢亚里多德还是伽利略?”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,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或查找课外资料去理解、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、认真求实、敢于质疑、不迷信权威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。当我让学生自由谈谈“你喜欢谁?为什么?”的时候,学生那各抒己见、旁征博引、据理力争的自信姿态,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,让我为之感动、感叹,这,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,让我有种老师要“下岗”的感想。

当学生明白到伽利略的试验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,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,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?有同学说:“亚里多德说这句话虽然有错,但他给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非常大,人们还称他为‘学问之神’,所以我还喜欢亚里多德,但我也喜欢伽利略。”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“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,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。”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!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。

2、完成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的教学后,让我有惊奇的喜悦: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,学习他善于思考、敢于质疑的好品质。我把这一难点抛给学生,以小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,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,曾绞尽脑汁地想,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,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:画图法和抓住关键词。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,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,学生竟告诉我,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:[(10+1)>10快][10-1<10 慢],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,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!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、句句在理,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。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,林菲菲同学告诉我:“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,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,同时从高处落下,100磅重的先着地,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,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,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,这显然是不可能。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。”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,让我难以置信,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。”“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——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。”

以上是我教学完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的课后反思。这篇文章的重难点到底应该怎么教?你有什么看法?欢迎交流!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14

我在教小学课程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这篇课文时,经常激励同学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,我时常这样发问:“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,做做伽利略?”。

“能!”同学异口同声地说。我接着发问:“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,做伽利略?”考虑了片刻,同学翟月蓦地站起来说:“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,不唯师是听,唯课本是从,敢于向权威挑战;又要像伽利略那样,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,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。”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接着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,并发表修改意见,让老师同学评议。她说:“课文中‘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,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’。这个句子,‘反复’与‘许多次’,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,意思重复,应删去其中一个。老师,您认为是吗?”我一愣:哎呀,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?我便引发同学讨论:“大家的看法呢?”话音刚落,同学便纷纷发表意见。有的赞同她的看法,有的却说:“‘反复’,是从不同方面、不同角度,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,做了一回又一回;‘许多次’,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,意思不重复。”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,都下不了结论。这时,她忽然转过话题问我:“老师,这两种意见,哪个正确?”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。

我想:说翟月的意见正确吧,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,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。说她的看法错误吧,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,确实重复呀!不删怎行?我首先肯定她敢于提出疑问,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,并夸她是班上的“伽利略”;同时回答道:因为句子用“反复”和“许多次”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、一丝不苟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是一种强调的写法,意思不算重复。回答结束,我说,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,希望同学们查查字典,或问问其他老师、同学。

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15

今天,在上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这篇课文时,我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人的生平简介入手,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,诸如:17世纪、意大利、科学家、古希腊、哲学家、两千多年前等,并排成两列,进行对比教学。在这中间出示一个箭头符号,引出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怎样的挑战,让学生从文本中自己找出。尔后再找出各自的结论观点,感受其矛盾性,从而得出其中必有一人对,一人错。将文章大致脉络李彤之后,我又着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,自己找,“面对伽利略的观点,当时人们的反应和态度是怎样的?”

学生通过自由读,找的不错,并引导体会人们说话的口气,感受人们对于伽利略的怀疑和责备、不屑,从而使学生理解伽利略身上对于科学真理的坚持、勇气和挑战权威的胆量。使得这一点的认识水到渠成,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说出。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,针对四年级的学生,在阅读理解中,更应强调粗放,抓住一两个中心问题,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,去读,去自己发现,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。<

《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》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